|
||
饺子的发明 |
饺子源于我国有2600多年历史,儒家经典之一、西汉戴圣编纂的《礼记》,是专门研究秦汉以前多种礼仪的论著,载道:“稻米二、肉一,合以为饵,煎之。 饺子源自“医圣”张仲景“冬至舍药”。东汉时期,南阳郡涅(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)的张仲景,潜心钻研古代医书,广收有效方剂,著成《伤寒杂病论》,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,对祖国医学发展功勋卓著。他终生以“进则救世、退则救民、不能为良相、亦当为良医”为铭,济世救人,情系百姓。长沙任太守,理政三年不忘大堂行医,诊病施药。他见白河两岸乡亲肌寒交迫,骨瘦如柴,不少人耳朵僵冻溃烂,心不能忍,辞官踮间为民行医。冬天刚到,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,把羊肉、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,熟后捞出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“娇耳”再煮制成“祛寒娇耳汤”,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服后周身血液上涌,两耳发热,寒气顿消,冻耳很快治好。1700多年来世代承传,人们每年冬至包食娇耳,纪念张仲景。 |
|
饺子的历史 |
饺子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。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。早在三国时期,魏张揖所著的《广雅》一书中,就提到这种食品。据考证:到南北朝时,馄饨“形如偃月,天下通食”。据推测,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,不是捞出来单独吃,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,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“馄饨”。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,如河南、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,要在汤里放些香菜、葱花、虾皮、韭菜等小料。 大约到了唐代,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,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, 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。宋代称饺子为“角儿”,它是后世“饺子”一词的词源。这种写法,在其后的元、明、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。 元朝称饺子为“扁食”。“扁食”一名,可能出自蒙古语。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;“元旦子时,盛馔同离,如食扁食,名角子,取其更岁交子之义。”又说:“每届初一,无论贫富贵贱,皆以白面做饺食之,谓之煮饽饽,举国皆然,无不同也。富贵之家,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,以卜顺利,家人食得者,则终岁大吉。”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,寓意吉利,以示辞旧迎新。 清朝时,出现了诸如“饺儿”、“水点心”、“煮饽饽”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。饺子名称的增多,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饺子成为中国人春节的当家食品习俗定型于汉代。经过战国和秦朝末代社会大动荡,从汉到南北朝,过年习俗愈演愈烈。明朝的《明宫史·史集》也记载除夕吃饺子的情景。明末张自烈作了很好说明:“水饺耳,即段成式食品,汤中牢丸,或谓粉角,北方人读角为娇,因呼饺饵,伪为饺儿。”颜之推在其文集中说:“今之馄饨,形如偃月,天下通食也。”据不少资料载,从“牢丸”到“娇耳”,最后叫成“饺子”,是读音读讹的缘故,说来也有数百年历史。食饺最盛在清朝,那时饺子馆随处可见. |
|
吃饺子的习俗 |
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,源源流长。民谚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、冻掉耳朵没人管”,“初一饺子初二面,初三合子围锅转。”合子也是一种饺子,平时是烙熟,而初三是煮熟。
正月初五叫“破五”,也吃饺子。实际,中国人最讲究、最为看重的是大年除夕这顿饺子
(也叫“年饭”),这顿“一夜连双岁、五更分两年”的除夕饺子,吃可达到“更岁饺子”的喜庆,即子时更新之意.
这是祖祖辈辈血脉里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,全家人其乐融融在一起吃年夜饺子,以示来年财源茂盛、平安吉祥、幸福康健、人丁兴旺等美好期望与祝愿。
这个食物形如元宝,有招财进宝之意,符合人们祈求财富心理。饺子有馅,馅心内容千变万化,各式各样,一家人围案包饺子,把面皮放在掌心,圆圆的皮上放上馅,是一种变化和神秘,表达一种祝福。“没有饺子不过年,不吃饺子过不去年。”俗语说的有些偏颇,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渴望与向往。小小饺子,包着乾坤,包着人们对来年幸福、平安、吉祥、希望的心理,是新一年丰硕与收获的象征,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合,也铸造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灵魂,渗透到每个人生活之中。我国地域辽阔,对吃除夕饺子的习俗不同。清初河北《肃宁县志》载:“元旦子时盛馔同享,各食扁食,名角子,取更岁交子之义。苏杭一带,除夕夜吃蛋饺和胖头鱼,但鱼只吃中间留头尾,蕴含金银元宝和有头有尾,一年到头,家事盛旺。云南昆明地区除夕年饭吃大豆制成的饵块,可炒、烤、煮成甜咸味,祈祝新的一年五谷丰登。 冬至,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也是一个传统节日,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。冬至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。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。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,过了冬至,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。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: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,日南至,日短之至,日影长之至,故曰“冬至”。冬至过后,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进九”,我国民间有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的说法。现代天文科学测定,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,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,北半球白天最短,黑夜最长,这天之后,太阳又逐渐北移。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,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,曾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。《汉书》中说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”人们认为:过了冬至,白昼一天比一天长,阳气回升,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,也是一个吉日,应该庆贺。《晋书》上记载有“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……其仪亚于正旦。”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。现在,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。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,吃饺子、吃馄饨的习俗,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、冬至长线面的习惯。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。 |
|
饺子的种类 |
饺子发展也从平盘发展到饺子宴。这个以往年节才有的食品,如今已经成为品种繁多、四季有市的大众商品,大肚馅足的木鱼饺,花边月牙饺,鸳鸯饺,四喜饺,蝴蝶饺,金银饺,贵妇饺,珍珠饺,等等。过去一些达官显贵才能食用的韭菜虾米饺、白菜大肉饺,已进入寻常百姓家,一些禁忌做馅的蔬菜野菜也堂而皇之登上饺子馅宝座。饺子也有一些别名,北方有称“扁食,扁合”,老北京叫“饽饽”,广东人叫“云吞”,四川人叫“抄手”,叫法不同,说饺子都知道。饺子,不但中国人厚爱,外国宾客也赞叹:中国饺子,好吃! 饺子的品牌也相继出现. 名重一时的数清道光九年河北任丘人边福于创建的一家饺子馆,以后子承父业,三个孙子再继祖业。其中三孙边林,足踏江南塞北,到处搜集资料,融汇我国菜肴烹调原理和传统技巧,创立了名扬中外的独家风味饺子—“老边饺子”,1929年在哈尔滨创立“老都一处”饺子馆,以海参、干贝、虾仁等海味为主要原料的三鲜水饺,倍受中外顾客欢迎。更为有趣的是光绪年间,天津三岔河口“白记饺子馆”做的“铃铛饺”,鲜美可口,肉馅抱团,用筷夹起来摇晃通通作响,味道、工艺令人叫绝,现在又在食品街挂起老招牌。徐州出了大娘水饺, 广东的旺仔, 河南的思念和三全是新兴的品牌. |
|
速冻食品(饺子)的 历史发展等 |
速冻食品是通过急速低温(-18℃以下)加工出来的速冻食品,食物组织中的水分、汁液不会流失,而且在这样的低温下,微生物基本上不会繁殖,食品的安全有了保证。 |
|
|